主辦機構:
捐助機構:

第12集:何必曰利

字源參考

相關章節+

孟子見梁惠王。王曰:「叟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孟子對曰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。萬乘之國,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。千乘之國,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。萬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為不多矣。苟為後義而先利,不奪不饜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,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。王亦曰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?」(《孟子‧梁惠王章句上》)

【意譯】

孟子謁見梁惠王。惠王說:「老先生!您不辭千里長途的辛苦前來,那對我國會有很大利益吧?」孟子答道:「王!您為什麼一定要說到利益呢?只要講求仁義就行了。王假若說:『怎樣才對我國有利?』大夫也說:『怎樣才對我的封地有利?』那麼,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會說:『怎樣才對我本人有利?』這樣,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,國家便會處境危險了。在擁有兵車萬輛的國家裡,殺掉那個國君的,一定是擁有兵車千輛的大夫;在擁有兵車千輛的國家裡,殺掉那個國君的,一定是擁有兵車百輛的大夫。在兵車萬輛的國家中,大夫擁有兵車千輛;在兵車千輛的國家中,大夫擁有兵車百輛;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不說是很多的了。但是,假若輕道義,重私利,那麼,大夫若不把國君的產業完全奪去,是永遠不會滿足的。從沒有講仁德的人卻遺棄他的父母的,也沒有講道義的人卻對他的君主念慢的。王也只講仁義就行了,為什麼一定要講利益呢?」


王子墊問曰:「士何事?」孟子曰:「尚志。」曰:「何謂尚志?」曰:「仁義而已矣。殺一無罪,非仁也;非其有而取之,非義也。居惡在?仁是也。路惡在?義是也。居仁由義,大人之事備矣。」(《孟子‧盡心章句上》)

【意譯】

王子墊(齊國的王子)問道:「士幹什麼事?」孟子答道:「士要使自己的志向高尚。」問道:「怎樣才算使自己的志向高尚。」答道:「實行仁道和正義罷了。殺一個無罪的人,是不仁;不是自己所有,卻去拿了過來,是不義。一個人居心應在哪裡呢?仁便是。所行之路應在哪裡呢?義便是。居心在仁,行事在義,大德之人的工作便齊全了。」


孟子曰:「仁之實,事親是也;義之實,從兄是也;智之實,知斯二者弗去是也;禮之實,節文斯二者是也;樂之實,樂斯二者,樂則生矣;生則惡可已也?惡可已,則不知足之蹈之、手之舞之。」(《孟子‧離婁章句上》)

【意譯】

孟子說:「仁的主要內容是侍奉父母;義的主要內容是順從兄長;智的主要內容是明白這兩者的道理而堅持下去;禮的主要內容是對這兩者既能適宜地加以調節,又能適當地加以修飾;樂的主要內容是從這兩者之中得到快樂,而快樂就發生了;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,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。」


註譯來源:

楊伯峻(2020),《楊伯峻四書全譯》(第一版)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

內容重點

  1. 西方倫理學有所謂功利主義 (Utilitarianism),認為正確行為即為大眾獲得最大利益。顯然孔孟有不盡相同的看法。
  2. 義是行為要出自真情、真實的自己。但有所謂「自欺欺人」、「人云亦云」、「一時衝動」…… 什麼是真實的自己呢?這又回到「誠」的課題(見第4集),亦涉及往後「智」(見第14集)的討論。


教學建議

  1. 討論:古時的人會在關帝面前起誓立約,這跟現代建基於法律的合約有什麼不同?
  2. 討論:關公是不是個失敗的人物?你會怎樣定義成功失敗?


動畫文字版

義,上面是羊,指順從;下面是我,指自己內心。義,簡單來說,就是做順從自己良心的事,問心無愧。但是每個人心,因為出身、修養、見識不同,所謂對得起良心,也都是有局限,因人而異。於是做賊的覺得只要不出賣兄弟就是義;做兵的就覺得自己盡忠職守,把賊捉光才是義。大家一起去求義的代表關帝保佑,關二哥保佑誰才好呢?

試試這樣想:那些賊如果不講義氣,看着兄弟被官兵捉了不營救,自己先走;又或者自己被捉了,為了減刑就把兄弟全部招出;要不就是見利忘義,分不勻鬼打鬼,見利忘義的賊,不是更易對付,比起團結的、有義氣的賊,對整體社會更有利嗎?

利,一邊是禾,另一邊是利刀,手起刀落,整整齊齊,快靚正!

利,利益,有時叫好處,有時叫效率。孟子經常將「利」跟「義」對立,強調做人為政,應該重義輕利。看看那幾個賊兄弟,搶東西,孟子明確說過就是不義,但是出賣兄弟呢?孟子也說過「義之實從兄」,意思是說,最真實體現義的,就是兄弟間穩固的感情。為什麼?記得我們說過,最先孕育我們仁心的,是父母無私的慈愛。到我們離開父母的懷抱,要面對這個現實世界,幫助我們,一起玩、一起碰壁、一起開心一起哭過的,就是與我們一同成長的人,兄弟姊妹,最親密的朋友。仁愛由父母、親近的人,一圈圈擴展,到不認識的人,以至一草一木。如果一個人連對出生入死的都能夠見利忘義,還指望他對其他人存有什麼感覺呢?比起泯滅人性,相信孟子還是希望情義,至少可以在親近的人之間保存。賊,當然要捉啦,花多點氣力囉。就希望這個不是絕情絕義的賊,經過教化反省,可以將他對兄弟的情,擴展到被他搶劫的人身上,改過自身。

不過那些賊稱兄道弟,會不會不過是自欺欺人,其實開始已經是為了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呢?真情或假義,又如何分辨呢?這個遲一點會講到。


回到關公,他又會怎麼看呢?誰知道。不如我們先從幾個民間流傳,關公的故事,了解一下他的為人吧。

過五關,斬六將!

劉關張桃園結義大家都聽過。有一次他們打敗仗,還失散了。關公他就向曹操投降,曹操很器重他,頓頓大魚大肉招待他恭維他,之後還說要封他爵位,又將呂布那匹赤兔寶馬送贈他。怎料當知道義兄劉備的下落,關公就立即起程會合。由於沒有先得到曹操批准,結果就需要過五關斬六將,才可以回到當時還勢孤力薄,義兄劉備的身邊。

華容道義釋曹操!

這次輪到曹操打敗仗,軍師孔明派人截擊,不過就沒算上關公,說是因為曹操曾經對關公有恩,怕關公會放跑他。關公無論如何都要去,還說如果他放跑曹操,就軍法處置,那就是以性命擔保啦。

好喇,來到華容道,果然,關公截下了曹操。曹操叫他念一下舊情,於是關公的心動一動,停一停,曹操趁機就跑了去。放虎歸山,後患無窮喇!

虎女焉能嫁犬子!

劉備跟孫權結盟,孫權為了示好,找人向關公提親,想讓關公的女兒嫁給他兒子。關公聽到大怒,說老虎的女兒怎麼能夠嫁給一隻狗的兒子!喂,他孫權是一方霸主,你關二哥都不過是劉備屬下,就只是二哥。不過關公就是覺得孫權不過是一個奸狡小人,不理他什麼地位,不理是否跟他結盟,才不管他。

敗走麥城……

不知是否因為開罪了孫權還是什麼,結盟不成,反而孫權跟曹操的軍隊夾擊關公,關公結果戰死。張飛太過悲憤,毒打自己的士兵來出氣,最後被自己的手下殺了。劉備出兵要給關公報仇,結果也都是大敗,最後抑鬱成疾,死了!

說到利,關公徹底失敗!一個重義輕利到如此的人物,官兵去拜他,保佑他們盡忠職守、除暴安良,也會的,不過升官發財等等就不一定關照啦。至於那些賊,不義之財也不要指望他啦,但估計他還是會保佑那些賊,保佑他們做賊還是有底線。那條底線,就是他們自己,最寶貴那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