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集:道始於情 ─ 給家長老師
相關章節+
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顏淵曰:「請問其目。」子曰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顏淵曰:「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」(《論語‧顏淵》)
【意譯】
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德。孔子說:「克制自己,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,就是仁德。一旦這樣做到了,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德的人。實行仁德完全靠自己,還靠別人嗎?」顏淵說:「請問具體條目。」孔子說:「不合乎禮的不看,不合乎禮的不聽,不合乎禮的不說,不合乎禮的不幹。」顏淵說:「我雖然不聰敏,也要實行您這話了。」
子曰:「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(《論語‧顏淵》)
【意譯】
孔子說:「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,再用禮節來約束,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。」
顏淵喟然歎曰:「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;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,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,欲罷不能。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爾。雖欲從之,末由也已。」(《論語‧子罕》)
【意譯】
顏淵長長地感嘆說:「(老師之道)抬頭望去,越望越覺得高;鑽研著,越鑽越覺得堅固。看它在前面,忽而又在後頭。老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善於誘導我們,用各種文獻豐富我們的知識,又用禮法約制我們的思想和行為,我們想停止學習也不可能。我已經用盡了我全部的才能,似乎能夠獨立工作了。即使想要再邁進一步,又不曉得怎樣著手了。」
子曰:「小子何莫學夫《詩》?《詩》,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。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。」(《論語‧陽貨》)
【意譯】
孔子說:「學生們為什麽不肯學習《詩》呢?學《詩》可以培養聯想力,可以提高觀察力,可以鍛煉合群性,可以學得諷刺方法。近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事奉父母;遠可以用來服事君主;而且可以多多認識一些烏獸草木的名稱。」
子曰:「興於《詩》,立於禮,成於樂。」(《論語‧泰伯》)
【意譯】
孔子說:「《詩經》使我富於聯想力,禮法使我能立足於社會,音樂使我能完成學業。」
子曰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(《論語‧學而》)
【意譯】
孔子說:「後生小子,在爹娘跟前得孝順,在兄長處得敬愛,說話得謹慎,誠實可信,廣泛地友愛大眾,親近仁德的人。這樣做了之後,有多余的力量,再來學習文獻方面的知識。」
+ 註譯來源:
楊伯峻(2020),《楊伯峻四書全譯》(第一版)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內容重點
- 「道始於情」出自郭店竹簡《性自命出》,1993年出土,對於「情」的作用與了解先秦儒家有重大價值。
- 「春風化雨」大概亦出自《孟子》:「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時雨化之者;有成德者;有達財(材)者;有答問者;有私淑艾者。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」
教學建議
說故事。不知從那時開始,「感情豐富」竟帶有貶義(有不理性的暗示)。道始於情,培養同學豐富感情,是教育的正道。在20集的《在明明德》裡,可先放開孔孟的做人道理,單看當中的小故事,自由想像,蒙以養正,對於低年級的同學尤其適合。
動畫文字版
為甚麼要做好人?因為我喜歡。嘩,很是帥氣的樣子呢。沒有錯,孔子孟子的確強調個人的主體自發,怎樣仁義禮智,最終的依據,還是自己。但是呢,老師家長,至少就發現兩個問題。一,為何喜歡?他不喜歡,你又能如何?二,既然這叫做「求己之學」,外面的人,跟他講解立志、慎獨、知言養氣這些修養工夫,讓他自己好好修煉外,還能做甚麼呢?難道要每天檢查他的日記簿看他如何反省?相反,是否放下一整套仁義仁智的道理,就可以甚麼都不做,隨他自由發展呢?孔子,被尊為萬世師表,又用甚麼方式教導他的學生,可以讓我們借鏡呢?
四個字:博文約禮。很面善呢,是呀,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,也是錢穆先生所謂的「孔門教法最大綱領」,就是「博文約禮」。孔子最疼愛、最優秀的學生,顏淵,感激孔子的教導,按他的說法,也都是老師「博我以文,約我以禮」。說到這裡,必須要了解一下啦。
文,廣義地說,是人類所擁有的思想、知識、技術、文化。不過在孔子時代,文專指六經六藝。再來看看《論語》中的孔子,他教授學生的,主要也是詩,《詩經》。博文,不是指對每樣東西略知一二,很博學的意思,而是指將狹小的自己,變得廣博。想也知道,當甚麼都依靠自己,自己假若淺薄狹窄,不論多好,都無法稱得上遠大穩固啦。
詩,就是一個可以讓你遊走天地,感受人間萬物真情的空間。一個離開實際利害的空間,體會、感覺自己對外物真實的感情,喜歡甚麼,厭惡甚麼,甚麼是美,甚麼是醜。感受親情的恩澤,感受草木山水的氣韻,感受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快樂。「道始於情」,有感情,才能說喜歡。率真的感情,是一切人道的開端。孔子用「文」去培育、豐富學生的感情,掌握到真實的自已。至於今天的「文」,適合給小朋友的文,依然是《詩經》,還是說需要有新的形式和內容,這個,就要大家一起努力研究啦。
接著到「約禮」。博文,約禮,不可以分開來。約,是歸納的意思。將豐富的感情,藉著自由想像的世界,有條理地注入現實生活。禮,是經過規範的世界,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,自己亂七八糟的感情,得到自行調節,達至和諧的空間。從對人問候,到飯桌禮儀,婚禮,喪禮,過時過節的風俗,以至一些所謂好意頭的擺設佈置,所有形式的背後,目的也是要梳理人情,傳達善意。禮生於情,認識禮和情的關係,感受置身於禮而獲得人情的愉悅,相信也是現今教導小朋友的另一個大題目。
有部叫作《弟子規》的兒童啓蒙讀物,現時《通勝》中也還是可見。《弟子規》的內容編排,是根據孔子的一句話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咦?學文在這裡,排在最後,有餘力才輪到它呢!啊,這個順序,是從學生自我修習的角度說的。學做人,孝順父母,愛真實的人,當然比起愛草木,愛讀詩書、騎馬射箭,更實在、更重要。不過從教育角度來看就有點不同。即使多麼重要,你仍然不能監督、教導一個人要孝順,教導一個人去愛人,教他應該去愛全世界。一切都要出於他的自發,不能急功近利,不能拔苗助長,否則德育只會流於空泛的形式。孔子「化三千,七十士」。留意化字。教化、感化、春風化雨。香港最早兩間大學的校訓,一個是強調學習,明德格物,一個是強調施教,博文約禮,一剛一柔,一唱一和,看來曾經有高手在這裡過招,大家又有沒有接收到甚麼呢?
這次「在明明德」,我們比較理性地談及孔子孟子仁學的基本結構,說明自我修身的進程,輔以一些相應感性的小故事。看看何時有機會我們試著從另一個方向,從情、從文的角度再來一次,令小朋友對傳統的性情文化,有更直觀的體會。
好,明明Duck,出來和大家說聲再見!明明Duck:「Quack Quack!」